主持人:作为国内领先的ICT行业的科研机构,中科院计算所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是如何构建的?科研机构如何保证专利申请的质量?
李娜:我们计算所是从2000年逐渐开始进行专利的申请。其实在1997年、1998年我们每年只是个别的有几件专利去申请,那时候因为很早,然后2000年为了促进专利质量的提升,所里出台了一个特别重磅性的奖励政策,就是申请一件专利就奖励一万块钱。发明人只要他交一个技术交底书就给他一万块钱,就拿了申请号。当年申请了几十件。但是这个政策也没有实行下去,因为奖励额度太大了,所以就奖励了当年那一年。当然之后还是奖励但是申请之后奖励的额度就没有那么大了。从2000到2006年申请量突飞猛涨,有时候一年达到200多件。
从2006年一直到2011年左右,随着这个量的持续增加,我们开始关注专利的质量方面。因为当时根据我们所的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数量,然后开始注重质量方面。当年我们那个知识产权办公室是从2005年开始成立的,当年是2个专职的人员,算是科学院最早成立知识产权办的一个研究所。因为当年我们所长是李国杰院士,他跟企业合作这块就比较多。当时我们就已经成立了曙光公司,现在曙光已经上市了。然后我们产业化这块工作也是分部分所,这块做的都风生水起的。专利这块也一直紧跟步伐,也是在有一定专利数量的基础上再对专利的质量进行一个把控。我们知识产权办曾有过5个人,现在我们是3个专职的,在每个研究室有12名兼职的志愿专员,他们主要都是技术骨干,就是做技术方面的,主要是把控一下专利的技术方案。我们也对他们进行培训,主要是在技术交底书方向。因为他们有时候觉得写专利跟写论文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代理人说这个权利要求有的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写,但是跟代理公司合作,有时候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一个入门级的培训,这样的话更便于沟通。而且质量方面我们也会有所把控。在代理人跟发明人沟通完、技术交底书定完之后,一般情况下别的单位都是直接就交专利局了,我们这边有专人把控质量,看看具体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是不是合适,从专利申请前来把控一下专利的质量。
另外一个还有就是对发明人的培训。不光对发明人进行培训,我们对跟合作的代理事务所的代理人也进行培训。因为我们所毕竟是一个研究所性质的,每周定期的都会有学术报告,他们课题组里面的学生跟老师会有周会什么的。有时候我们会定期组织。如果是一批专利包就是一批专利的话我们会请代理人过来,直接跟代理人、发明人还有我们进行挖掘讨论。一方面我们这边发明人比较好沟通,一般都是研究员、老师、学生,所以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跟代理人去沟通,所以这方面我们的代理公司的代理人基本也都是固定的。虽然代理公司流动性比较大,但是我们基本上几个代理人还算是比较固定,因为我们这边都是分方向、分不同的技术领域给他们把专利发过去。因为代理人写的很熟练了,背景根本不用了解,直接跟发明人去沟通。节省时间,对质量也有把控。
还有在答问审查意见的时候,就是发明专利申请之后它会有一个实审 ,审查员会发审查意见通知书。在这个答问审查意见的时候我们也会进行跟踪。
主持人:我们之前有跟一些研究所有沟通,他们说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这个发明人比如是研究生,他写完了然后过两年才发通知书,发明人已经毕业了。这时候很不好答复的。
李娜:这些情况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处理,就是给他进行答复。然后由我们来跟代理人沟通,帮他去答复这个审查意见。我们这边帮他答复完也有专利已经授权了。因为毕竟发明人已经毕业了,我们只有去找他的导师、去找另外的发明人再做这个事情。研究所和高校都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这是统一管理,就是整个专利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知识产权办来统一管理。我们不允许研究室或发明人自己去选择代理机构。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我们知识产权办统一指定哪个代理给他,他就必须得用这家代理机构。这样一个是好管理,另外一个就是有的单位可能就因为一时疏忽导致专利权失效。这个也很惋惜。我们这块的管理体系就是从2005开始建知识产权办公室,然后根据所里的战略,有一个知识产权中长期的战略。这几年我们所长也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其实我们一直也是这么做的,更明确了一个定位,就是专利申请要以专利转化为导向的。我们也在摸索。比如说我们那个专利拍卖,从2010年、2012年、2013年这三年进行了三届的专利拍卖。这个是由我们隋雪青副所长领导我们来进行的一个新的探索,算是一次破冰。好多研究所担心资产流失的问题。我们也是顶着上边追责的这个压力在做。但是做下来之后觉得经济效益上、社会效益都不错。我们所长一直就说研究所其实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因为它承担着国家的项目所以这块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是有用的,所以他觉得转移这块的工作很重要,如果你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也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副所长也探索出了这个新模式,运行了三年,从整体来反应还是不错的,这是一方面。其实我们不是说非要去挣多少钱,也是为了把我们的技术扩散出去。
技术转移这块,像我们跟企业合作,可能有些企业也比较关心怎么跟研究所合作。我们跟企业合作主要是有几种模式。第一种就是直接的企业委托我们进行研发,像合同模式。这样的话它提出需求,然后我们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可以帮他去实现。第二种模式就是建立联合实验室,这种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企业它没有一个明确的需求,但是一旦它有需求,那跟我们也是再进行一些合作。这样每年双方建立这种战略合作的协议。第三种模式就是我们自己的员工或者是学生、老师去下海创办公司。但是我们隋所长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把我们的技术去辐射推广出去。因为个人去创办公司的话,辐射的范围小一些。还是希望通过这种人才的转移、技术的转移带动一下。我们在珠三角有很多分所,苏州、东莞、宁波、烟台十几家分部分所。这个给当地带来了很大影响。当地政府、企业反应都比较不错,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有的分所都三四百人。还有,他们在具体的应用领域推广上都不错。因为主要是做应用方向的,比如有物联网方向的,有云计算方向的,还有那个3D 打印什么的,这些平台都做。
我们因为通过这个专利拍卖,我们自己整个过程也感觉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专利有些是技术人员用十几年的心血来产生的。但是可能跟市场方向不是很符合。所以通过专利拍卖的形式或者是通过别的这种平台增进对市场的了解,可能会帮助我们生产出来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利。
主持人:中科院现在也是在海外申请了不少专利。一般企业可能想把产品卖到海外去,会到海外申请专利。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李娜:当然,专利不管是作为防御武器还是进攻武器,对企业都是很重要的。在信息领域方向,就是高科技方向,专利对于我们也是很重要的,相当于我们的战略储备。因为我们专利有卖出500万一件的,有卖出200万一件的。它是根据你真正是企业有需求的专利,它的确是个钻石专利。我们也是根据以转化为导向的专利申请体系来进行,就是它要有价值。可能你也能查到我们PCT申请有几十件利。虽然不多但是都是比较核心的涉及到标准的专利,而且一般我们主要是跟大型企业合作,或者是跟一些在国外有市场的。我们的合作模式就是国际专利申请这块可能会共有,可能是我们把国际申请权转让给它这样一种模式。因为我们本身一个是自己申请国际专利除非是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或者是有很好的这种战略策划才能去国外申请。因为PCT的专利的费用也比较高,之前国家也资助了一部分。最近每年政策不一样。所以这块工作主要是跟企业合作。像华为它跟我们合作就是建立联合实验室,但是它大量的产出就是专利。第五个问题,就是提升专利质量这块。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跟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项目,我们承担了三年,就是专利价值分析这个项目,动态的价值分级分类管理。就是把专利分成相当于ABC 三类。当然了可以称钻石专利、优质专利和普通专利,从经济角度、从市场角度、从技术角度对它进行一个评估。我们现在有一个专家评价系统,直接进行评估。不同级别的专利可能我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我们对它可能找的代理人都可能不一样。
主持人:拍卖的专利是有挑选,还是把所有的专利都拿出来?
李娜:这个前期我们肯定要做很多工作。因为你也知道我们研究所下属有很多公司,有一部分专利公司发展也要用。它可能就不会是以转让的形式。我们可能是以许可的形式,就是我许可给我的下属公司,也可以再许可给别人,就是做一个普通许可。但是有的公司它是独占许可,所以没法拿出来,而且还涉及到有一些核心的专利不便于去转让。所以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专利拍卖之前我们起码要准备半年,就是首先把这些专利基本上筛选一下,然后确定下它目前的法律状态,或者必须得跟每一个发明人去沟通,还有它的定价。因为有的老师说专利是一辈子的心血,要卖一个亿,但是我们就说一个亿肯定卖不出去,所以定价也不能定的太高。所以我们拍卖之前都会由公司跟发明人去沟通的。因为它必须得了解这个技术是什么。有的专利卖的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它毕竟对这个企业有用。而且通过这种专利的拍卖,后续他们还进行了一些研发合作,有一些合同。这种模式还是挺好的。财政部也出台了政策,科学院也会出来新的政策。虽然目前还不是很明朗,但是希望我们2015年还是能继续。因为有一部分企业有时候会过来直接咨询问题,还是愿意跟我们合作的。有一些比较难的,技术难题的话一般都会找到我们帮它去解决。因为毕竟在研发方面、在企业团队方面企业来做研发要付出很多。它要招到合适的人才。我们也跟院里汇报,希望这种模式给别的所、别的科研院所、高校一个借鉴。因为院里也成立了有那个知识产权的运营公司,他们也是在推动这些事件,还有北京农科院那边也是在推动这个事件。技术转移工作我们可能起步比较早,也走过弯路,但是总结一下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经验,避免大家走弯路。
主持人:是。那我们这边差不多就到这。谢谢您。
李娜:没事。
CPUAlex
学习
theeastlake
学习了
rd17
努力
rd17
加油
rd17
嘿嘿
307210442
谢谢!